為什麼會中暑?刮痧最有效!!

 


   人是恆溫的動物,體內所有的活動有固定的溫度範圍,不可以在太高溫或太低溫的環境下運作。若是在太低的溫度下,輕則新陳代謝遲緩,重則中樞神經功能失常,意識不清陷入昏迷;若是在太高的溫度下,新陳代謝不但過速,體力耗竭,同時也可能造成肌肉痙攣,甚至瞻妄昏迷。中暑亦稱為熱傷害,在醫學上歸屬於環境傷害的範疇,熱傷害可分為運動型與傳統型兩種。運動型熱傷害為一般健康者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過度運動所致,常見於運動員或入伍的新兵;傳統型熱傷害則多出現在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因暴露於濕熱的環境過久,影響體溫調節而產生中暑。兩者的臨床表現、併發症與處置方式相當類似,但因機轉不同所以預防上稍有不同。


熱傷害原因與種類


      熱傷害依臨床症狀的程度分為三類: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身體遇到熱的侵襲時會以流汗來散熱,主要是避免體溫過高功能失常,但過度流汗會造成水份流失、電解質的不平衡,程度嚴重者將使心臟血管功能失調,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乳酸堆積過量。熱傷害是體溫調節異常所致,溫度與濕度主要誘發因子:


一、熱中暑:好發於老年人、有呼吸或心臟問題者和酒癮症患者,例如熱浪來襲時,因長時間暴露於濕熱環境中,體溫上升使溫度調節功能嚴重受損,喪失排汗功能。剛開始患者會感頭痛、嘔吐、無力,接著產生意識錯亂、皮膚乾紅,體溫高達四十度以上,嚴重者陷入半昏迷狀態。


二、熱衰竭:一般多發生在消防隊員、建築工人或船嗚工人較多,特別是在高溫下激烈運動或因為空氣流通不良而造成過度流汗,而使水份與電解質隨汗流失,若是飲用酒精性飲料、脫水、嘔吐或腹瀉者更容易產生熱衰竭,症狀類似輕度中暑,出現無精打采,倦怠無力、大量流汗、皮膚濕冷、蒼白、頭暈、頭痛、嘔心、視力模糊、激躁與肌肉抽筋,嚴重者會意識不清。


三、熱痙攣:一般環境的溫度不一定來得比正常大多少,此類型之熱傷害大多發生於運動員,因在濕熱的環境下從事劇烈的運動,並且大量的飲用水份且因為大量的流汗而使水份與電解質隨汗流失,引起小腿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可能持續長達十五分鐘,常合併大量流汗、頭暈、倦怠、甚至昏倒。


熱傷害的危險因子


       熱傷害的主要成因是環境的溫度與濕度,但若是體力不佳或中樞系統體溫調節中心受到破壞也容易造成熱傷容。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體表血管擴張功能受損、不耐久熱、排汗功能不全,且心臟功能無法隨溫度昇高而調整,也是導至熱傷害的因素之一。其他容易引起熱傷害的危險因子尚有:


一、環境氣溫過高:熱傷害的發生與環境溫度、陽光幅射及溫度有關,高溫季節宜避免激烈的戶外運動,尤其當氣溫超過攝氏三十度、濕度高於六十%時,不宜從事戶外跑步。


二、氣候適應不良:高溫下會使體溫升高和心跳加速,降低運動能力,欲在高溫環境下從事運動,需事先經過五至十次的調節練習,而且這種適應能力在二至四週內即會消失。


三、個人因素:


1、個人狀況欠佳:比賽時中暑的跑步者多半不是因為跑步的距離過長,而是訓練不足體力不佳所致。


2、幼齡或老年者,他們因排汗功能與運動耐力較差,更容易遭受熱傷害。


3、肥胖者排汗不良,容易造成熱的蓄積。


4、長時間的運動仍經常會導致漸進性的脫水。脫水時可以喝大量的水,並在飲料中加鹽來預防。同時在高溫下工作或運動時,並應經常休息並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


四、疾病因素:


1、曾經中暑者:這些人的體溫調節可能有缺陷,或因前次中暑而產生缺陷。


2、中風或外傷腦部曾手術者:體溫調節失常。


3、臥床或失智的病患:因長期臥床處於恆定氣溫中,無法調節溫差。


4、特別疾病於服用特定藥物期間:利尿劑與酒精造成脫水、抗乙醯膽鹼藥物造成排汗不良、部分抗精神病藥物造成心臟循環功能不佳。


5、有急性感染者,發燒造成體溫更高。


熱傷害的治療與處理


身體組織的損傷程度與暴露高溫的時間長短有關,處理愈早降溫愈快,損傷程度就相對的小。


1、熱中暑:除一般急救步驟之外,在病患送達醫院前即應積極降溫,設法將體溫降至37.8度以下。首先可將病患於攝氏十五至十六度的冷水中,以酒精毛巾為其輕拭,或鬆開衣服為其噴冷水,再以電扇強力吹風,亦有冷卻的效果,等溫度降低後,再將病患移至涼爽通風的環境,並儘快送醫治療。


2、熱衰竭:盡快將病患移至陰涼的室內環境,鬆開衣服,給予冰涼的鹽水或檸檬汁,用冰冷或沾有酒精的毛巾輕輕的擦拭身體,儘量不要造成病患寒顫動作,必要時可以使用風扇的方式降溫,並補充大量的水份或半運動飲料。如果病患有休克的現象則須要將他的下肢部分抬起來,並轉送到醫院去。


3、熱痙攣:將病患移至陰涼處或涼快的室內,給予鹽水或半運動飲料,把腳與大姆指之間輕輕按摩,慢慢伸展抽筋的小腿,若是抽筋持續無法停止則需轉送到醫院處理。


 


 


大部份中暑,最佳的方法就是刮痧


 


刮痧必知7件事


「刮痧」。中暑的人,只要輕輕刮幾下,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而且身上很快就刮出一大片紅紅紫紫的瘀斑,這些看來嚇人的斑痕,中醫師稱為「出痧」。


1. 什麼是痧
    所謂的「痧」,其實是人體內疾病在身體表面的特殊表現。一般所說的刮痧,又可稱為抓痧或撮痧,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邊緣潤滑物體,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覆的刮、捏、提、擠、挑,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身體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2. 為何要刮
     刮痧的功效,主要是經由有選擇的尋找對某些疾病的特殊反應點或腧穴,進行良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功能,使肌肉和末稍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


3. 怎麼刮
     刮痧已經被使用在上百種病症,一般人最常用的是夏天中暑、祛除風寒和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昏等症狀。刮痧最常刮拭的部位,是背部、頸部、胸部和四肢,民眾自己動手刮痧時,可以沿著頸部兩側刮,或從第七頸椎沿脊椎從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為止,即由上往下,順著頸、肩、背刮下來,或沿著肋間向外側斜刮,千萬不要左右來回隨便亂刮。


4. 力道要多大
      很多人以為刮痧力氣越大、越痛、出痧越多、顏色越深越黑越有效,就因為這些錯誤觀念,有些民眾替人刮痧時使盡力氣猛力刮,非等到被刮的人痛得呼天嗆地,整個肩頸後背青一片、紫一塊才肯停手。


  專家強調,一個人會不會出痧,和個人體質有關。每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紅紫瘀斑的情形也不同。有人輕輕刮幾下就出現瘀斑,有人怎麼刮都刮不出痧,太過用力刮痧或硬刮出來的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


5. 用什麼刮
      刮痧使用的工具,舉凡梳背、瓷杯、瓷碗、瓷湯匙、錢幣,或是水牛角、羚羊角製成的刮痧板都可以,要注意的是刮痧器材的邊緣要鈍且光滑圓潤,才不會刮傷皮膚。如果身邊沒有這些器材可用,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就是把手指彎曲,用指背當刮痧板,或是直接用手指指腹抓、捏、擠、壓也可以。


6. 準備工作
      在刮痧之前,可以在要刮的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輔助介質,這些輔助介質包括水、油、嬰兒油、面霜、凡士林、橄欖油等都可以,輔助介質的作用是刮痧時增加皮膚潤滑作用,避免皮膚受傷。


7. 多久刮一次
      刮痧沒有時間、空間限制,但不要太頻繁,大約 3 至 5 天刮一次就好,不要沒事天天刮、一天刮上好幾次。不宜刮痧的部位,包括臉部、骨頭或有傷口發炎、疤痕的部位。另外,空腹的時候也不適合太用力刮。


     刮痧時,要選空氣清新、通風、涼爽的場所,千萬不要在密不通風的封閉空間裡刮痧。


    刮完痧後,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


       刮痧是一種治療疾病初期症狀的物理性療法,當身體出現中暑、感冒、頭昏、肌肉痠痛等小毛病時,可以先用刮痧來救急,刮完痧後最好還是找專科醫生診治,以免小病拖成大病。幫親友刮痧時,最好在刮拭的過程中經常詢問「會不會不舒服」,被刮的人一旦明顯感到不舒服,最好馬上停止刮拭,讓病人坐下或平臥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找醫生看病。


[哪些人不要刮]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刮痧,因為刮痧會刺激交感神經,有些體質較弱或體質敏感的人,一刮痧就臉色發白、發青,全身冒冷汗,甚至有人嚴重到休克,這類人刮痧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另外,老人小孩皮膚比較脆弱,刮痧時力道要儘量放輕,或者先在皮膚上鋪一層棉布後再刮,減少刮痧器材直接磨擦皮膚,造成皮膚傷害。建議,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過敏性紫斑症血小板減少症癌症皮膚炎,或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都不適合刮痧。此外,懷孕婦女和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間,也要避免刮下腹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藤小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