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小二電腦修配坊 電腦零件備忘錄-Intel消費性市場3D NAND第一彈—Intel 600P M.2 SSD!TLC顆粒(2016/8/26)
→W10安裝後的設定 | →Google雲端教學 | →SyncBack自動備份 |
藤老二言:
藤基於一些組裝考量,
目前已經不再採用Intel 600P M.2 SSD了,
而且有發現2016年下半年用的"捷元"代理的Intel 600P M.2 SSD,
在2017年已經有不少同行及網友遇到開機"偵測不到M.2 SSD"的問題了,
藤自己也有遇到,只能送修了。
藤小二電腦組裝囧況:藍瘦+香菇...原來Intel 600P M.2 SSD也會新品不良丫!喝一柸威士忌來醉吧!(2017/1/11)
2017/1/7備註:
600P SSD,官方已經有提供新的韌體版本了,
使用者可以下載 Intel® 固態硬碟機工具箱將你的Intel 600P SSD做韌體更新。
藤有測試600P M.2 SSD可以正常使用F2 SRC 還原系統了。
*****************************************
SATA的SSD,目前已經無法滿足電腦使用者的極速需求,
M.2 SSD將會是未來SSD愛用的首選,
咱們來看看Intel近日上市的600P,It is TLC...
128G,讀770M 寫450M
256G,讀1570M 寫540M
再回頭來看Intel 540s sata的讀560M 寫400-480M
二者價差沒多少...但效能...
但有一個問題,如果電腦有裝高階獨顯,高溫是否會造成M.2 SSD不佳?
藤有看到技嘉H170 GAMIN 3的CPU風扇下面也有M.2槽,
應該是適合裝M.2 SSD的好位置?
目前就是期待自願者讓藤練功了。
藤覺得256G的比較威,因為如果用128G的,只比SATA的還快一點。
※使用PCIe轉接卡之比較
當我們將 600p 256GB 另外安裝於PCIe轉接卡上時,於BIOS及開機選單中並未顯示出明顯之不同。較明顯之差異為,Windows作業系統會將PCIe轉接卡上之SSD認定為disk 0,而主機板內建M.2上之SSD則為disk 1。
以此,當SSD安裝於PCIe轉接卡上時,於 CrystalDiskInfo 中將顯示D碟較C碟為優先。除此之外,其傳輸模式亦顯示為 PCIe 3.0 x4,且以 AS SSD Benchmark 之測試結果相較,並無顯著之差異。以此可以得知主機板上 M.2 介面其傳輸模式與頻寬並無規格上之額外限制。
藤已經於2016/8/27開箱
藤小二客製化電腦規劃-竹北陳先生 I7天湖影音機,I7-6700+技嘉H170-Gaming 3+16G+Intel 600P 256G/M.2 SSD+技嘉 RX 470 G1顯示卡,M.2 SSD 極速傳說!(2016/8/27)
藤的SSD測試程式:傳送門
Intel 600P 256G/M.2 SSD 測試數據
M.2 SSD的溫度並不高,約在三十多度,
讀取速度確實達到1500M,
比一般SATA SSD快了三倍左右,
傳統SSD約在550M左右。
藤有測試將2G檔案從3.0隨身碟放到M.2 SSD的C槽,
大概耗費10-12秒左右,真的是極速...
2016/9/11測試256G M.2 SSD 移檔案速度
1.桌面16G檔案移到HDD,大概四分鐘
2.桌面16G檔案移到C槽其它位置,大概二分鐘
**********************************************
引用文章來源:電腦王
http://www.techbang.com/posts/45696-intel-introduced-pcie-nvme-ssd-ssd-600p-low-profile-appearance-pathway
PCIe NVMe 固態硬碟性能極佳,然而由於價格高出 SATA 機種一大截,願意花大錢購買的玩家數量還是不多。率先將 PCIe NVMe 導入個人市場應用的 Intel,近期低調推出新產品 SSD 600P,針對主流應用需求設計兼具價格優勢,這或許是目前最便宜的 PCIe NVMe 固態硬碟。
PCIe NVMe 固態硬碟已經問世好一段時間,起先是針對企業應用需求而開發,而後 Intel 於去年推出 SSD 750,率先將之帶入個人用市場。就 Intel 去年底外傳的產品規劃藍圖來看,PCIe NVMe 已經成為新重點,預計會有 4 款產品推出。中高階以使用 Optane 技術產品為主力,命名為 SSD 900 系列但正式型號未知,主流定位產品則是使用 3D Nand,型號分別是 SSD Pro 6000P 與 SSD 600P。
▲ Intel 固態硬碟規劃藍圖。(僅供參考)
SSD 600P 已經在日前低調現身零售通路,不過撰稿期間官網仍然尚未上架,因此正式的細節資訊並不完整。已開賣的 SSD 600P 採用 M.2 Type 2280 介面規格設計,控制器支援 PCIe 3.0 NVMe 規範,但來自 SMI 而非 Intel 自家產品。就目前所得影像來看,控制器外觀與打印字樣和標準產品不同,Intel 會許會宣稱使用客製化版本,我們推測骨子裡是 SM2260。
▲ SSD 600P 採用 M.2 Type 2280 介面規格設計,SMI 控制器符合 PCIe NVMe 規範。(引用自 滔寶網)
至於用以搭配的快閃記憶體,依據 Intel 規劃將是使用 3D Nand,更多相關資訊還有待 Intel 公開。產品設定提供 128、256GB、512GB、1TB 等容量,最高循序存取速度以 1TB 為佳,參考性能資訊為讀取 1900MB/s、寫入 560MB/s。其設計相當典型,並不具備 PLP(Power-Loss Protection,斷電保護)之類功能設計,畢竟定位和自家大哥 SSD 750 大不同。
▲ SSD 600P 參考規格資訊。(引用自 滔寶網)
儘管相較於 SSD 750 與競爭產品,這速度值實在說不上高超,相對優勢卻是在於價格頗低。目前參考市場價格分別是 128GB 新台幣 1,990 元、256GB 新台幣 2,990 元、512GB 新台幣 5,290,還比 Plextor M8PeG 便宜 20~30% 或以上,而且依舊提供 5 年有限保固服務。以價差和其標示最高性能比值來看,SSD 600P 不失為預算考量下的新首選,能吸引人捨 SATA 就 PCIe。
Intel消費性市場3D NAND第一彈——Intel SSD 600p
網友可以去看更細的專題報告:
http://www.autobuy.tw/article.php?article_no=55678e
2017/1/2補充資訊:
1.M.2 SSD補充:用M.2 SSD時,主機板只能採用二個SATA裝置,也就是一顆硬碟+一個燒錄器,
會用到二顆硬碟者,燒錄器只能改用USB外接的。
2.目前Intel 600P M.2 SSD,以W10系統為主,無法有效正常安裝Win7系統哦!
不過600P的TLC是3D TLC,壽命上似乎會比過去2D TLC(540s就是採2D TLC)高就是了
(2D TLC桑心了2D MLC可能也很桑心
又這樣的價格, 我想Intel是想試水溫吧?
我願當勇者嘗試≥﹏≤ (M.2是個不好散熱的東西,想玩自求多福
我會轉PCIe來做散熱看看, 土炮散熱:D
MSI 微星 H110M GAMING LGA1151 主機板
可以安裝嗎???
謝謝
大板永遠是第一選擇。
有256G、512G,讀:2050 MB/s 寫:800 MB/s,一樣也是5年保固
來源(日文):http://p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1037644.html
僅僅只是win7 太老 如果600p 本身沒有內建引導韌體的話 會無法辨識
各大主機板官方網站 例如技嘉有提供整合性的方案處理 就可以讓引導過去 順利正常安裝
但還是很麻煩就是了
600p 用的介面問題
600P 拿去用在x99 等 主要通道都是由CPU所提供的情況下 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如果是要拿在 Z170~B150 以下的話
第一個 晶片組(PCH) 到 CPU 方面 僅有 " pci-e 3.0 X4" 的寬度而已[顯卡是pci-e 3.0x 16]
這是第一個速度限制
第二個
由於晶片組要拿來給 USB 音效卡 網路卡 sata m.2 等各項介面用
z170 26條 h170 26條(部分限制) b150 21條(多個限制)
但介面卡 usb3.0 等用途繁多
可用格子有限 就只能切換了
這些通道條都不是自由的 只有少數自由 多半還是鎖死限定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9019-intel-skylake-platform-chipset-lifts-dmi-30-upgrade-channel-high-speed-devices-home
高速m.2 pci-e 介面 雖然很快 但實質上他是利用到跟記憶體相同等級位階的速度控制
一般消費級的(intel)CPU 只有
1. 內顯
2. 第一條顯卡插槽
3. 記憶體
4. 晶片組互通
才有同等級的位階
後面的都是降速再降速......
不過正常使用應該很難遇到這種情況....
不要每次都來拿藍光惡搞就可以了....
要不然基本上是無法安裝的
256G $3799
512G $7099
話說記憶體最近又漲了一點
金士頓 16G DDR4 2133/2400 $2999 → $3290